自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实施以来,全市移民后期扶持紧扣“3815”战略发展和普洱“两示范一胜地”目标,结合市、县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和小齿轮效应,争取省级下达资金21.23亿元,一批“接地气、叫得响、能推广”移民后期扶持项目逐步显现。
移民新村项目显色,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坚持水电移民、新库区和移民安置区、交通干线和城(集)镇周边以及景区景点周边优先原则,将后扶人口200人以上的移民村(组)作为重点,积极探索美丽家园˙移民新村整村推进工作模式,2016年以来投入5.3亿元实施完成美丽家园˙移民新村建设项目216个,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公共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估算总投资9586万元(其中移民后扶资金3982万元)的澜沧县糯扎渡镇南现村三登渔村、雅口村大歇场美丽家园˙移民新村项目顺利推进,道路硬化、特色民居、电网改造、旅游公厕、移民迁建史纪念馆等项目建设已初见成效,为糯扎渡库区打造3A、4A级旅游景区奠定了坚实基础,移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
产业源头建设出彩,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在产业发展源头,按照转型升级配套建设“缺什么、补什么”原则,以农田水利、土地整治、生产道路、产业提质增效等生产配套和现代农业配套设施为重点来改善提升基础设施条件。在产业发展末端,以农副产品深精加工、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市场销售、产品交易市场等产业链延伸为重点,借助项目扶持、通过招商引资,深化移民合作社与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发展合作。总投资5298万元(其中移民后扶资金1155万元)的宁洱县库区和移民安置区蔬菜基地产业建设扶持项目,采取“村党支部+村经济联合社+公司+农户+基地”运作模式,借助目标招商企业普洱农蕊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优势,促进库区移民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步伐,稳定了思宁主城区及周边地区蔬菜上市量,确保了蔬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有效的改善了民生。
集体经济逐步壮大,移民增收致富明显。紧紧围绕各级党委政府的规划布局和主导产业,通过资本金运作、飞地经济等运作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先后筹集移民后期扶持资金3.5亿元,组织实施集体经济项目87个,受益人数达15.98万人(其中受益移民6.28万人),村组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增加900万元以上。总投资5800万元(其中移民后扶资金1500万元)的景谷县小集镇、农贸市场等建设项目本着移民资产保值增值、主动参与原则,采取“项目变资产、资金变股金”运作方式,建成后按移民后扶资金投资比例,将商铺、门面等产权明晰且能够保值增值的固定资产确权给移民村集体,形成移民村集体固定资产,壮大村组集体经济的同时,极大地带动了移民产业发展、推动了移民增收致富。
区域产业短板补齐,资金效益有效发挥。积极探索创新移民后扶项目建管模式和运行机制,补齐区域产业短板,最大限度地发挥移民后扶资金社会效益。总投资4700万元(其中移民后扶资金2700万元)的景谷县永平镇永和村千头母牛扩繁基地建设扶持项目,设计养殖规模3000头,采取“村集体+龙头企业+养殖基地+移民群众”运行机制,探索创新“以租代购、拎包入住”运行模式,由云南景谷好景牧业有限公司统一管理、自主经营,每年按审定固定资产投资额5%比例返还租金给村集体,循环使用、滚动发展,在有效解决全市基础母牛严重不足瓶颈基础上,移民群众通过种植出售青储饲料、就近认购散养良种母牛等途径增加经济收入,保障移民群众持续受益,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坚实的产业支撑。
内生动力得以激发,特色产业持续壮大。探索建立扶持资金与移民自主发展相结合方式,引导发展支柱产业,培育壮大新型合作社,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型移民。投入后扶资金300万元的景谷县民乐镇兴民村产业发展扶持项目,采用“党总支+合作社+移民+基地”资本金运作模式,涉及移民369户1260人,根据移民群众意愿,结合当地产业实际,移民群众通过个人后扶直补资金、不动产权或配置土地资源作为抵押,向移民发展互助社理事会申请2至10万元资本金,自主发展茶叶、甘蔗、烤烟等特色产业。项目实施以来,发放借款108批次,收回占用费收益20余万元;带动发展种植茶叶680亩,实现年产值306万元;种植甘蔗1300亩,实现年产值780.75万元;种植烤烟185亩,实现年产值101.75万元;种植荷兰豆300亩,年产值246万元。通过项目实施有效缓解了移民群众发展产业资金短缺问题,激发了移民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