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普洱市五届一次会议
第91号提案的答复函
詹晓阳委员:
您在政协普洱市第五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提出的《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第91号提案),已交市乡村振兴局牵头主办,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商联协办,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普洱市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市人民政府对您提出的《关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提案》高度重视,市乡村振兴局、市委组织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商联等单位召开专题会议,积极采纳提案建议,认真研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政策措施,切实推进有关重点工作落实。
一、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市级成立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领导小组和指挥部,实行“双组长、双办公室、双月定期研究”调度和指挥部联席会议制度等工作机制,指挥部从财政、卫健、人社等要素保障部门抽调工作人员14人全脱岗集中办公,县(区)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和指挥部,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村党组织全面领导、村级事务统一管理、村干部分工负责的村级组织“大岗位制”。实施乡村书记“领头雁”工程,择优选配一批村级“领头雁”。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作用,向重点乡村选派驻村工作队807支2402人。
二、扎实抓好动态监测和帮扶。组建村级动态监测工作队伍,配齐配强县乡村数据信息管理员1353人,认真开展防返贫监测帮扶、脱贫人口增收集中排查,常态化动态监测,建立脱贫人口、监测对象收入增长“一户一方案”工作台账,对照监测户风险类型和实际需要分类开展产业就业、综合保障、扶志扶智、社会公益等帮扶,达到消除条件的及时退出。今年以来,及时将有返贫致贫风险的934户3098人纳入监测,对稳定消除风险的943户2966人及时退出。全市累计“三类”监测对象2.63万户8.41万人,通过精准施策4.97万人已消除风险,未消除风险的3.44万人均已全面落实帮扶措施,户均帮扶措施达3个。
三、加大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结合地方特色产业发展布局、产业帮扶指导员行动和脱贫户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更好地带领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下乡创业,给予他们资金、税收等政策的扶持,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充分发挥返乡下乡人员的优势,运用新理念和现代生产要素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推进乡村振兴。
四、着力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聚焦茶叶、咖啡、烟草、中药材、水果、坚果、蔬菜、甘蔗等重点特色产业,成立14个产业发展工作专班,全力推进“一县一业”示范创建、“一村一品”专业村镇建设,提升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思茅区连续两年被列为“一县一业”示范县,宁洱县、孟连县、西盟县被列为“一县一业”特色县。2022年实施产业帮扶项目462个,计划投入产业帮扶资金10.09亿元、占财政整合涉农资金65.4%,下达涉农领域惠民补贴资金6.3亿元,实现产业帮扶有产业发展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脱贫户覆盖率100%、监测户覆盖率99.5%。组织引导农户与自有资金、土地经营权、林权等作为资本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与订单收购、土地流转、生产托管、就业务工等方式与合作社建立合作关系,建立稳定利益联结机制,全市参与“双绑”的企业达244个、合作社1151个,绑定脱贫户14.04万户、监测户1.92万户,脱贫户监测户“双绑”覆盖率分别达95.7%、93.6%。不断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精深加工,着力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积极策划和申报农文旅产业融合项目,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电商,培育一批农村电商领域“带头人”,建立适应农产品网络销售的供应链体系、运营服务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推进农商互联、产销衔接,提高进入市场的能力和效率,更好地让农民分享农产品的增值收益。
五、着力促进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增收。一是提技能促就业。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增强农村劳动力素质。根据农村劳动力培训意愿、当地特色产业、用工项目、劳务输出项目等需求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今年以来,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17.37万人次,其中脱贫劳动力培训8.53万人次。二是积极发动剩余劳动力到省内外转移就业。通过“普洱就业”微信公众号、微信群发、普洱就业帮扶用工信息发布群等,集中推送就业岗位,主动与黄浦区、金山区对接,及时收集对口方企业用工信息。与禾光人力资源公司密切合作,人社部门给予提供宣传、场所等支持,由人力资源和人社部门共同进村入户进行宣传动员。今年以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4万人,其中省外转移就业10.78万人。三是就地就近兜底就业。通过乡村公岗兜底保障就业一批,对于“三无劳动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予以兜底安置就业。目前,全市共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5.4万个。鼓励和引导企业将适合分散加工的初级产品生产车间建在乡镇,就地就近吸纳劳动力就业。目前,163个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就业1.21万人,其中吸纳脱贫劳动力2916人。
六、统筹整合各级帮扶力量。一是切实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衔接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产业发展和产业配套基础设施项目,优先保障到人到户产业发展项目需求,重点支持监测对象、脱贫户发展生产增收。今年以来,全市共下达各县(区)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17.59亿元,9个脱贫县实际整合涉农资金3.09亿元。二是持续加大脱贫人口小额贷款支持。今年以来发放脱贫人口小额贷款7.5亿元、1.65万户,支持脱贫人口发展生产稳定脱贫。全省首批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富民贷”落地普洱,单笔贷款金额最高20万元、年限最长达5年,支持国家振兴重点帮扶县澜沧县上允镇218笔、2054.4万元。三是持续深化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上海市黄浦区、金山区29个镇(街道、国企)结对帮扶普洱市33个乡镇和19个村,123个上海企业与普洱市175个村携手兴乡村行动,28所学校、13家医院分别结对普洱市30所学校和13家医院。市级领导带头落实“帮县包乡带村”挂联工作机制,中央单位5家、省级单位26家、市级和县(区)级单位1051家开展定点帮扶,持续引入帮扶资源,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今年以来,上海市累计投入财政援助资金3.52亿元,实施68个帮扶项目,采购和帮助销售农副产品0.63亿元。5家中央单位直接投入和帮助引入各类资金4.39亿元,采购和帮助销售农副产品0.4亿元。1077家省、市、县(区)级定点帮扶单位直接投入和帮助引入各类资金1.37亿元,采购和帮助销售农副产品0.24亿元。92家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帮扶124个村,投入资金1.37亿元。四是深入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全市工商联共动员111户非公企业结对帮扶221个困难村,受帮扶人数1.2万余人,企业投入资金约6.28亿元。商会、企业帮扶主要以采购原材料、产业投资、吸收企业驻地劳动力、消费帮扶为主,展示了普洱市非公经济人士履行社会责任的良好形象,突显了企业家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高度政治觉悟和行动自觉。
下步,市乡村振兴局将会同领导小组有关单位进一步压紧压实责任,加强工作统筹调度,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聚焦生活条件推进乡村建设,有效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各项任务有序完成。
再次感谢您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对我们的工作继续给予关注。
联系人及电话:叶红海 18987937382
普洱市乡村振兴局
2022年9月2日
送:市人大常委会选联工委,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