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首页  >  公开信息内容
普洱市应急管理局关于普洱市第五届人大一次会议第0144号建议的答复函
索引号: 1028-/2022-1122004 公开目录: 应急管理 发布日期: 2022-11-22 19:30:00
主题词: 发布机构: 市应急管理局 文    号: 普应急函〔2022〕26号
 

张敏等五名代表:

您在普洱市届人大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议》(第0144号),已交我单位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普洱市应急部门基本现状

2019年,全市按照党和政府机构改革部署和要求,完成了应急管理部门组建工作三年来,全应急体系不断健全和完善,但由于一些客观因素影响,城乡一级应急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与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2021年2月8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达关于调整省防汛抗旱指挥部 省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 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知(云政办发20218)文件,将三个省级指挥部办公室调整到省应急厅;根据省政府的文件要求,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于2021年12月30日下达调整市防汛抗旱指挥部 市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 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通知(普政办发2021123)文件,将市级三个指挥部办公室调整到市应急局;各县区级三个指挥部办公室的调整工作在有序推进中。

二、普洱市应急基础设施面临的困难问题

党的十九大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全面提升综合防灾能力,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因客观因素影响,我市应急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

(一)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理顺。目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起以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为主力、以专业救援队伍为协同、以军队应急力量为突击、以社会力量为辅助的中国特色应急救援力量体系。但普洱目前的情况是:一是应急救援队伍管理尚未理顺。市消防救援支队、市森林消防支队、市矿山救护队和市茶城阳光救援队等重要救援力量管理、调动和保障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制还需进一步理顺。跨地区、跨部门协调配合、信息报告与通报、紧急征用与调用、应急预案编制与演练等方面,尚缺乏具体明确操作性强的指导规范,多以经验式管理为主,尚未做到完全根据事态自动启动应急响应,实现标准运行。

(二)应急管理信息化建设滞后。应急管理体系现代化建设需要推动政府部门之间的开放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开放。高效运行的现代化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数据分析作为支撑,需要政府不同部门的通力协作,需要各层级政府的资源共享,需要全社会各方力量的积极参与。但目前我市一些政府部门之间存在数据壁垒,数据的“部门墙”和“行业墙”导致信息不对称,风险信息不全、风险防范能力较弱。目前普洱市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尚未建设。

(三)应急保障能力不足。一是办公用房不足。市县两级应急管理部门办公场所普遍拥挤,都未建成应急指挥平台。二是市级救灾物资储备库机械化、自动化、信息化程度低,装卸主要依靠人背肩扛,出入库效率低。县级物资储备库建设滞后,设施简陋。应急救灾物资采购经费未列入财政预算,物资储备能力不足。三是城镇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少,标准偏低。四是应急救援队伍核心能力和装备仍需加强。五是防灾减灾“最后一公里”,即乡镇和社区防灾减灾基础相对薄弱。

(四)危机防范和应对意识不强。进入新发展阶段,应急管理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明显增加。传统领域,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重大事故依然时有发生;新兴领域,新能源、新工艺、新材料广泛应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大量涌现,一些以前“想不到、管得少”的风险逐渐凸显。比如:2020年发生的云南滇能泗南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泗南江水电站“5.29”较大事故;王岗山“8.17”隧道坍塌事故;2021年发生的普洱市思茅区生活垃圾处理场“8·01”较大中毒事故、“8.03”工程质量事故、“11.15”哀牢山失联人员等事故的发生,呈现了突发事件危险源分布广、类型多、隐蔽性高、难于预防和管理等特点。我市多民族边疆地域特性,致使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薄弱,识灾避灾、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欠缺,对地震、山洪、泥石流等发生频繁的自然灾害存在侥幸心理,风险应对意识不高,能力不强。

(五)队伍建设严重不足。一是“人少事多”矛盾突出。改革后我市市级、县(区)增职能不增或少增编制、转职能不转人员,特别是防汛抗旱指挥部、森林草原防灭火指挥部、抗震救灾指挥部三个指挥部调整后,原指挥部办公室配备的行政和技术人员未随之调整到应急局,市县应急管理部门人员未增加但工作量数倍增长,人少事多的矛盾突出二是专业技术力量薄弱。从地方应急部门实际情况看,市县区应急队伍中专业知识、年龄结构与实际工作不匹配,存在“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应急工作不同程度存在人员少质效低的问题。

三、对策建议

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既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是应急管理发展的方向,市应急管理局将积极向市委、市政府汇报,争取省应急厅、市财政、市委编办等部门的支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进一步加强。

(一)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公众风险意识。加强培训,提高各级地方党政干部应急管理能力。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坚强领导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开展全民防灾工作,建立社会力量和市场力量有序参与应急管理的机制,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增强全社会的安全韧性。大力营造“人人关心安全、人人重视安全、人人参与安全”的社会氛围。

(二)构建科学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一是发挥普洱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作为市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统一领导指挥协调机构作用,强化应急管理部门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应急救援统筹协调作用。二是建立应急信息指挥中心。加快普洱市应急指挥中心建设,以指挥中心建设带动应急管理体系发展和指挥能力提升。按统分结合的方式,发挥好指挥所、移动指挥所,以及10个县区分中心应急指挥体系中枢功能作用。形成贯通全市的事故灾难、自然灾害等应急指挥网络,承担起市委、市政府应对重大事故灾害总指挥部任务。

(三)建立灵敏高效的应急协同机制。一是完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加强涉灾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和应急联动。二是完善军地协调联动机制,全面落实《普洱市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军地抢险救灾协调联动,提升联合应对特别重大自然灾害能力提升军地联动应急抢险救援效能。三是完善社会力量协同机制,培育扶持社会防灾减灾救灾力量,鼓励社会力量全方位参与防灾减灾救灾,提高协同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应急能力。

(四)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加大应急管理经费投入,抓好应急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应急管理综合业务用房,推进智慧应急雪亮工程建设,实现互联网与企业生产监管领域深度融合;积极争取财政资金将应急物资采购纳入预算,确保应急物资有效运转,积极推进县级物资储备仓库、应急避难场所建设。

(五)整合应急救援队伍力量。建议市委编办等部门从顶层设计上对市、县应急管理部门的设置、部门职责的界定、机制运行中存在问题给予指导、帮助和解决,合理设置部门职责与人员编配相适应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从上至下增加应急管理队伍人员编制数。加大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力度,在人员、编制、工资待遇、资金投入、场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保障。一是建设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队伍。二是打造过硬的应急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三是分级分类建立应急管理专家库。四是组建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值守队伍。与普洱市应急管理指挥中心建设同步,建立一支常备值守维护和管理队伍。五是加强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建设。建设“市、县(区)、乡(镇)、村(社区)”四级灾害信息员队伍,确保每个城乡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

感谢您对应急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及电话:普洱市应急管理局办公室吴菲,0879-2189989。

 

 

 

                                                                        普洱市应急管理局

                                                           202288日

 

下载Word 下载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