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编制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0年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报告由总体情况、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六个部分组成。
一、总体情况
2020年,普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系列决策部署,持续推进全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建设,不断拓展主动公开深度和广度、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机制、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夯实政务公开保障基础,政务公开工作质量和实效得到进一步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和政府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更好地发挥了新时代政务公开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作用。
(一)不断拓展主动公开的深度和广度。一是拓展“六稳”、“六保”政府信息公开。2020年,普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共发布各类信息70243条,网站总访问量3436077次。二是拓展常态化疫情防控政府信息公开。2020年,普洱市人民政府微信公众号转载发布各类信息480余条,办理网民留言788条。三是拓展“三大攻坚战”政府信息公开。全面公开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关政策文件及实施情况、贫困县脱贫摘帽结果等信息。做好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突出问题整改等重点工作推进落实情况公开。四是拓展民生改善政府信息公开。加大就业、教育、医疗、养老、征地、城市规划建设、民族文化传承等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二)建立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机制。一是主动公开事项实现全清单化管理。按要求在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开全部政府部门工作职能、机构设置信息,公开全部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公开政府和部门制发的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清单。二是强化政策文件解读回应。注重加强政策解读制度机制建设,严格按要求在政策文件发布后3个工作日内发布政策解读材料并做好解读材料与原文的相互关联。以政府常务会议为依托,进一步建立健全政策文件解读机制,认真履行主要领导“第一解读人”职责。2020年,普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共发布政策解读材料133篇,市政府组织开展新闻发布会45场次。三是深入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严格按照《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工作的实施意见》(云政办发〔2020〕33号)有关要求,督促所辖基层政府按时编制完成并在各县(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公开26个试点领域政务公开事项标准目录。四是建立健全主动回应社会关切制度机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机制,主动做好政务舆情回应工作,有序开展网络互动回应。切实加强“12345”政务热线平台的建设和管理,严格落实受理环节、办理时限有关要求。五是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工作。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接收、登记、审核、办理、答复、归档等工作制度,规范答复文书格式和申请办理工作全过程记录,全面提升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办理工作质量。2020年,共受理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22件,办结率100%。没有因政府信息公开被申请行政复议、被提起行政诉讼和接受行政申诉、举报案件。
(三)加强政务公开平台建设。一是加强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建设管理。严格按照《云南省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内容建设、信息发布审核和日常监督检查。按要求全面完成政府网站IPv6改造工作,进一步优化IPv6环境下的网络性能,改善服务质量,强化应用升级,提升用户实际访问体验。二是优化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平台”设置。严格按照国办公开办和省政府办公厅要求,进一步规范“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优化栏目页面设置和检索功能,及时发布并实时更新法定主动公开内容,确保统一规范、功能完善。三是提升政府公报质量。推进政府公报创新发展,《普洱市人民政府公报》电子版与纸质版同步发行,且做到内容、格式一致;按要求在普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及《普洱市人民政府公报》刊登本级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及所属部门规范性文件;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立了“政府公报”专栏并提供目录导航和内容检索等服务,开放历史公报数据,编辑发放《普洱市人民政府公报》12期28800册。
(四)夯实政务公开保障基础。一是强化领导责任。依法确定1名负责人,履行本机关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领导职责。市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按要求听取政务公开工作汇报。2020年5月8日,市人民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上传达学习了全省政务公开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听取了全市政务公开工作情况及贯彻落实意见。二是健全组织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关要求,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办公室为本地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主管部门,各级政府部门办公室或综合科(室)原则上为本部门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工作机构。三是强化培训工作。2020年8月26日至27日,组织召开了全市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室主任会议暨推进基层政务公开标准化规范化培训视频会议,各县(区)政府、市直各委办局分管领导及办公室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四是加强考核评估。严格将政务公开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评体系,所占分值权重不低于4%。
二、主动公开政府信息情况
第二十条第(一)项
|
信息内容
|
本年新制作数量
|
本年新公开数量
|
对外公开总数量
|
规章
|
0
|
0
|
1
|
规范性文件
|
7
|
7
|
39(市政府、市政府办印发)
|
第二十条第(五)项
|
信息内容
|
上一年项目数量
|
本年增/减
|
处理决定数量
|
行政许可
|
0
|
0
|
0
|
其他对外管理服务事项
|
0
|
0
|
0
|
第二十条第(六)项
|
信息内容
|
上一年项目数量
|
本年增/减
|
处理决定数量
|
行政处罚
|
0
|
0
|
0
|
行政强制
|
0
|
0
|
0
|
第二十条第(八)项
|
信息内容
|
上一年项目数量
|
本年增/减
|
行政事业性收费
|
0
|
0
|
第二十条第(九)项
|
信息内容
|
采购项目数量
|
采购总金额
|
政府集中采购
|
0
|
0
|
三、收到和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情况
(本列数据的勾稽关系为:第一项加第二项之和,等于第三项加第35四项之和)
|
申请人情况
|
自然人
|
法人或其他组织
|
总计
|
商业企业
|
科研机构
|
社会公益组织
|
法律服务机构
|
其他
|
一、本年新收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
22
|
0
|
0
|
0
|
0
|
0
|
22
|
二、上年结转政府信息公开申请数量
|
0
|
0
|
0
|
0
|
0
|
0
|
0
|
三、本年度办理结果
|
(一)予以公开
|
16
|
0
|
0
|
0
|
0
|
0
|
16
|
(二)部分公开(区分处理的,只计这一情形,不计其他情形)
|
6
|
0
|
0
|
0
|
0
|
0
|
6
|
(三)
不予公开
|
1.属于国家秘密
|
0
|
0
|
0
|
0
|
0
|
0
|
0
|
2.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公开
|
0
|
0
|
0
|
0
|
0
|
0
|
0
|
3.危及“三安全一稳定”
|
0
|
0
|
0
|
0
|
0
|
0
|
0
|
4.保护第三方合法权益
|
0
|
0
|
0
|
0
|
0
|
0
|
0
|
5.属于三类内部事务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6.属于四类过程性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7.属于行政执法案卷
|
0
|
0
|
0
|
0
|
0
|
0
|
0
|
8.属于行政查询事项
|
0
|
0
|
0
|
0
|
0
|
0
|
0
|
(四)
无法提供
|
1.本机关不掌握相关政府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2.没有现成信息需要另行制作
|
0
|
0
|
0
|
0
|
0
|
0
|
0
|
3.补正后申请内容仍不明确
|
0
|
0
|
0
|
0
|
0
|
0
|
0
|
(五)
不予处理
|
1.信访举报投诉类申请
|
0
|
0
|
0
|
0
|
0
|
0
|
0
|
2.重复申请
|
0
|
0
|
0
|
0
|
0
|
0
|
0
|
3.要求提供公开出版物
|
0
|
0
|
0
|
0
|
0
|
0
|
0
|
4.无正当理由大量反复申请
|
0
|
0
|
0
|
0
|
0
|
0
|
0
|
5.要求行政机关确认或重新出具已获取信息
|
0
|
0
|
0
|
0
|
0
|
0
|
0
|
(六)其他处理
|
0
|
0
|
0
|
0
|
0
|
0
|
0
|
(七)总计
|
22
|
0
|
0
|
0
|
0
|
0
|
22
|
四、结转下年度继续办理
|
0
|
0
|
0
|
0
|
0
|
0
|
0
|
四、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情况
行政复议
|
行政诉讼
|
结果维持
|
结果纠正
|
其他结果
|
尚未审结
|
总计
|
未经复议直接起诉
|
复议后起诉
|
结果维持
|
结果纠正
|
其他结果
|
尚未审结
|
总计
|
结果维持
|
结果纠正
|
其他结果
|
尚未审结
|
总计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一是政策解读有待加强。执行政策解读“三同步”要求不严,致使政策性文件解读比例较低。同时,政策解读方式比较单一,可读性不强。二是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日常监测有待加强。市政府办公室虽然建立了月通报、季度通报制度,并及时督促处理各级转办的问题提醒和整改要求,但仍然存在整改不彻底、不全面、不系统的问题。三是政务公开工作力量薄弱。政务公开工作人员力量配备不足。
下一步,市政府办公室将按照上级安排部署,结合实际,坚持问题导向,切实做好政务公开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常态化监管机制。始终坚持把政治建设放在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工作的首要位置,持续加强政府网站和政务新媒体管理,健全日常监管体系,完善常态化通报机制。二是切实提高政策解读工作水平。认真履行“第一解读人”职责,积极利用政务新媒体解读回应,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展现形式,真正让群众看得懂、能理解。三是建立健全工作机构,配齐配强工作人员,并有针对性地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升政务公开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水平。
六、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