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目录

首页  >  正文
普洱市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关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级复审结果的公示
2023-08-30   作者: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点击数:  
 索引号:  1110-/2023-0830003  公开目录:  公告公示  发布日期:  2023-08-30
 主题词:  食品药品监管  发布机构:  市市场监管局  文  号: 

根据《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创建评价细则2023版》及《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州(市)级评审操作指南2023版》,依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谷人民政府申请,2023828日至30日,市政府食品安全办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等有关部门以及第三方评估机构组成审工作组,采取资料审查、听取汇报、明查暗访、领导访谈等方式,对景谷县创建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工作情况进行了市级复审经综合评议,景谷县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达到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标准,拟向省政府食安办提名通过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复审。

为广泛听取社会意见,接受群众监督,现对市级复审结果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为2023830日至96日。如有异议,请在公示期间内,以文字形式(信函、传真、电子邮件)向市政府食品安全办反映。反映情况须客观真实,以单位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需加盖单位公章,以个人名义反映情况的材料应署实名并提供有效联系方式。严禁借机中伤诬告。

受理电话:08792200300;邮寄地址:普洱思茅迎春巷11 市政府食品安全办秘书;邮编:665000;电子邮箱:pessab@163.com

 

附件:关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级复审报告

 

 

普洱人民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

2023830

 

附件

 

关于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

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级复审报告

 

按照云南省政府食品安全办(以下简称省政府食安办)统一部署安排,依据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景谷人民政府申请,经普洱市政府食安委批准,普洱市政府食品安全办(以下简称市政府食安办)组织完成了对景谷县创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级审工作。相关情况如下:

一、市级审概况

(一)审依据

1.《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创建评价细则(2023版)》(以下简称《评价细则(2023版》);

2.《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州(市)级评审操作指南(2023版)》(以下简称《操作指南(2023版)》。

(二)审方式及时间

市级审工作包括领导访谈、资料审查、现场检查三种方式。审时间为827日至30日。

(三)审内容

1.领导访谈

景谷县政府食安委负责人、食安办主要负责人、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负责人进行访谈,了解创建景谷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云南省委省政府关于食品安全的重大决策部署的情况;推进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地见效情况;开展示范创建情况。

2.资料审查

依据《评价细则2023版》,对景谷县提报的佐证材料进行评审,共涉及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49个三级指标。

3.现场检查

包括明查和暗访。依据《操作指南2023版》,对景谷县的食品生产企业、屠宰企业、粮食收储企业、种养植基地、餐饮服务单位(不含小餐饮)、中小学校(幼儿园)食堂、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农资经营单位、食品小作坊、农贸市场、大中型超市、基层监管单位等12个业态进行明查,对农贸市场、便利店(小超市)、小餐饮、食品摊贩、网络订餐单位等5个业态进行暗访,样本覆盖三镇一乡(威远镇、凤山镇、正兴镇、益智乡)。

(四)审组人员组成

1.政府食安办负责人;

2.市发展改革委、市卫生健康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市政府食安委部分成员单位业务部门专家

3.政府食安办委托的专业第三方云南华测检测认证有限公司4名评估员(咨询顾问)。

二、创建总体情况

(一)复审总体情况

景谷地处云南省西南部,共有64乡、154个村(社区)、2247个村(居)民小组。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县常住人口27.74万人2013年开始创建省食品安全示范县,2016年通过省级验收,命名为云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

全县共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3917户。其中,食品生产285户;食品销售1741户;餐饮经营户1891户;餐饮具消毒企业8户,食品相关产品生产企业2户;农贸市场14个,定点屠宰场5个;有种植养殖户5.17万余户,其中规模养殖户93户,3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87户。

(二)示范创建巩固提升工作成效

1.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要求全面落实

景谷县委、县政府全面落实党政同责和四个最严要求。设立以杨建忠书记、邓世武县长为双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为创建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确保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一是领导责任全面加强。县、乡(镇)党委严格按照国家、省、市安排的组织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落实重大工作任务,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县委巡察内容,加强督察检查、督促责任落实;二是行政责任全面落实。从加强领导、组织协调、建立健全机制、明确部门单位职责等方面明确政府在食品工作方面的行政责任;三是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全县10个乡(镇)均设立市场监管所,154个行政村配齐食品安全协管员,2247个村(居)民小组长兼任食品安全信息员。四是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将食品安全工作纳入综合考核评价、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占比达4%,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选优重要依据。

2.食品安全状况良好

景谷被命名为云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以来,经过不断努力,建立完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全县的食品安全状况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满意度逐年提升,至2022年群众食品安全满意度提升至90.90分。

3.食品安全放心工程成效显著

一是源头治理成效明显。耕地分类管理全面推行,完成安全利用类耕地4701.37亩,完成可采取措施面积的100%。全县未发生因农用地土壤污染导致农产品严重污染的食品安全事故;二是放心肉工程有效实施。严格屠宰检疫工作,规范生猪屠宰加工行业和肉品市场。全县8家生猪屠宰场,严格执行屠宰场两项制度,出厂动物产品出证率、电子出证均达100%三是粮食质量保障有力。严格执行国家粮食质量标准和食品安全标准,建立超标粮食处置长效机制,深化政策性粮食信息化应用,实现政府储备粮厫间信息化全覆盖;四是过程监管全面落实。严格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在日常监督检查全覆盖基础上,对一般风险生产企业实施按比例双随机抽查;五是集中整治成效显著。针对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主要开展了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散装白酒专项整治、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六是信用监管全面实施。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全面、及时归集获证食品生产企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结果等涉企信息。

4.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是紧紧围绕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品牌。实现景谷大白茶向有机化、绿色化、高端化、品牌化四化方向发展;二是发挥产业优势,推动食品企业集群化发展和转型升级。发挥景谷茶叶、果汁、糖业特色优势产业,全面推动景谷春茶厂、景谷秧塔大白茶有限责任公司、普洱景谷多上果汁饮品有限公司等一批具备一定实力的食品企业集群化发展和转型升级;三是围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积极组织开展三品一标产品申报认证。截至20238,全县三品一标累计获证53家,79张证书、103个产品;绿色食品2家,12个证书12个产品。

5.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意识普遍增强

一是食品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全面压实。严格按照《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要求,配备食品安全总监或食品安全管理员,按照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落实主体责任;二是属地管理责任落实落地。17名县级领导干部包保B级主体50户,113(镇)领导干部包保C级主体393户,691(社区)干部包保D级主体3417户。各级包保干部全面履行包保责任,开展包保督导工作。

6.监管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加强队伍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县委编办将食品安全监管作为首要职责对市场局进行编制,明确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能,编制设置3个食品监管职能股室,10个乡(镇)派出机构,全县监管力量满足食品安全监管需要;二是强化业务培训,提升监管能力。积极组织监管干部参加省、市组织开展的业务培训,组织业务骨干和邀请市级专家对监管人员开展业务培训工作,覆盖率达100%

7.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形成

畅通投诉举报渠道,制定投诉举报奖励办法。公开“12315”消费投诉举报电话,及时受理解决群众食品投诉举报。2022年以来投诉举报接办结率100%

三、存在问题及工作建议

一是基层监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基层监管所执法装备与监管任务不匹配,不能满足监管任务需要;基层监管人员面对食品安全监管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监管机构和人员思维模式和监管模式固化,创新动力不足二是社会共建共治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广大群众食品安全工作的参与不够高,参与范围不够广、不够深等问题依然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食品安全的稳定健康发展。三是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还需进一步压实。食品行业基础比较薄弱,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食品安全企业主体责任主动性不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制度不严,责任意识、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要加强。

下一步,建议景谷县加大对食品安全的保障支持力度,强化基层监管所建设健全完善全覆盖、多领域、深层次的监管模式;不断加大宣传力度,构建共治共享的食品安全社会治理体系。

四、结论

   根据市级复审情况,审组认为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自2016年被命名为云南省食品安全示范县”以来,认真落实食品安全党政同责,高位推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机制,着力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全面提升食品全链条质量安全保障水平。经对照《评价细则(2023《操作指南(2023版),无考评细则规定的否决项情形,无其他需要撤销命名情形,各项工作得到了巩固提升,食品安全总体状况达到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标准,拟向省政府食安办提名通过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复审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