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政协普洱市四届二次会议第151号提案的答复函 | ||||||||||||
|
||||||||||||
尊敬的唐泽、唐红燕委员: 您在政协普洱市第四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加强绿色食品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第151号提案),已交我单位研究办理。首先,感谢您对普洱农业产业发展的关注和关心,您的建议对全市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和帮助。我们对建议进行了认真研究,综合市农业农村局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一、设立“绿色食品牌”工作机构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工作,2018年9月21日,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成立了以书记、市长任双组长,所涉及副市长均任副组长,22家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普洱市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市农业农村局,办公室主任由葛雄伟、岩甾兼任,副主任由苏建波、徐红斌、施挺、卢寒兼任。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成立茶叶、咖啡、水果(坚果)、肉牛、中药材5个重点产业专家组,由副高级职称以上技术专家组成,实行专家组长负责制。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发布实施农业绿色评价标准规范及技术规范。出台了《普洱市擦亮“普洱茶”金字招牌三年行动计划》《普洱市“绿色食品牌”招商引资奖励及鼓励投资办法(试行)》《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了《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普洱)农药经营使用管理办法(试行)》《普洱市农业扶贫资金管理使用尽职免责实施办法(试行)》《普洱市茶产业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待提交市委常委会研究通过后下发,草拟了《普洱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绿色食品牌”三年行动计划》等,为全市打造绿色食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二、将“绿色食品牌”标准体系研究和制定纳入财政保障 自2010年起,普洱市投入3亿多元资金在全国率先实施生态茶园建设工程,截至目前,全市164万亩茶园和45万亩咖啡园已完成生态化改造,完成农业部茶叶标准园创建14个,创建面积达1.5万亩。在全面完成生态茶园改造的基础上,改造提升153户茶叶初制所和142户咖啡初加工厂,促进了茶叶、咖啡标准化、清洁化生产。在全面完成生态茶园及生态咖啡园建设基础上,普洱市通过以奖代补、示范带动等方式,引导全市生态茶园、咖啡园有机转换。截至目前,普洱市获有机认证和进入有机转换的茶园面积31万亩,咖啡园面积3.6万亩(其中获有机证书的茶园面积22.5万亩,咖啡园面积2.5万亩;进入有机转换的茶园面积8万亩,咖啡园面积1万亩)。市委、市政府不断健全监管体系,确保产品质量。一是抓好农业标准化建设。制定发布了《绿色茶叶企业评价规范》等20个农业方面的普洱市地方标准。二是全面推广绿色农业技术规范,落实畜禽禁养区划定、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等工作。全市“三品”认证面积累计307.4万亩,其中有机食品基地34.6万亩(含转换9万亩)。三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已完成市、县全覆盖。四是全面开展农药、农残、“瘦肉精”等七项专项整治行动,2018年全市共检查生产经营单位3782个次,出动执法人员3809人次,查处违规经营农资案件203件,立案查处违法案件114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五是成立了景迈山、普洱山、凤凰山普洱茶品牌和思茅有机茶品牌产业联盟,制定了诚信联盟章程和企业标准。 下一步,我们将针对制约打造“绿色食品牌”工作中存在的产业标准体系不健全,标准化程度不高,缺乏完善的产前、产中、产后产业标准体系、种养殖技术规程、绿色防控等技术标准短板。创新工作,积极作为,推动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行业协会开展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研究和技术规程的制定,建立我市“绿色食品牌”质量安全的保障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提高农新产品质量,争创名牌,提升我市农产品市场占有率。同时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的重视支持,将“绿色食品牌”标准体系研究和制定纳入财政保障。 三、加大对企业标准化人才的培养 近年来,普洱市高度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主动争取,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等多种形式寻求科技合作,促进科研平台、科技型企业、科技成果、人才和团队“四个落地”普洱。一是制定人才培引办法和规范人才管理制度。自2012年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工作以来,2016年出台了《关于印发普洱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普科发〔2016〕35号),启动了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助推建站工作向全市铺开。2019年修订出台了《普洱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实施办法》(普党人才〔2019〕2号),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卫健委5个部门共同成立普洱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委员会,汇聚多方资源,在市级层面形成合力。根据相关规定,省级工作站3年建设期,每年分别给予60万元、30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市级工作站3年建设期,每年分别给予30万元、10万元的工作经费支持。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本土科技人才培养工作。自2012年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以来,全市共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29个,其中省级院士站9个,省级专家站4个;市级院士站6个,市级专家站10个。累计共突破重点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8项、开发新产品18个;申请专利29项,获得专利授权13项;培养博士3人,硕士6人,专业技术人员506人,有力提升了全市自主创新能力。自今年以来,选拔培养3名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及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遴选推荐1个省创新团队。达到省科技创新人才出站条件申报出站并获公示批准2人。截至目前,累计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6人、培养出站7人。云南省寄生虫病防治所虫媒传染病防控关键技术被纳入省创新团队(培养对象)。在全市选派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或同等职业资格)的现代农业、工业、服务业以及农村生态、环保、信息化等行业的科技人员,自愿为受援地企业提供科技服务或到受援地开展科技创业。截至目前,共认定选派“三区”人才214人次,农村科技辅导员119名,获得省级认定科技特派员114名,国际科技特派员5名。通过人才扶贫项目的实施,发挥了科技人才的科技引领及技术支撑作用。三是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以来,全市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106户,实施扶持项目117个,争取国家和省级项目资金1.17亿元,省、市两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74个,扶持资金946万元,省、市、县三级财政扶持庄园建设资金8525万元。通过外引内培,培育壮大澜沧古茶、普洱茶集团、爱伲集团、松茂制药等一批本土企业。引进了汇源集团、康美药业、保利集团等一批实力雄厚企业入驻普洱,增强了品牌打造实力。今年5月,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人才培养,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能创业,具有绿色发展理念、掌握绿色生产技术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新型职业农民。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率先开展绿色生产。 下一步,针对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和研发水平相对较低,科研创新平台存量不足;人才专项经费投入不足;招才、引才、留才政策环境有待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等问题,加强对企业标准化业务工作的指导,并通过企业把形成的标准用于培训和指导更多的企业、农户使用标准。通过标准来引领绿色食品的质量不断提高、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食品牌”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感谢您对市场监督管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杨红荣,0879—2149222 普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2019年8月22日 (此件公开发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