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市农业农村局对政协普洱市五届二次会议第210号提案的答复函 | ||||||||||||
|
||||||||||||
王学坚委员: 你提出的《关于加强乡村面源污染治理的提案》(第210号),交我们办理,经商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乡村振兴局,现答复如下: 一、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推进基本情况 (一)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一是实施化肥减量增效。据统计部门数据,全市2022年农用化肥用量为75000.91吨(折纯),较上年减少6.7%,连续6年实现减量。施用有机肥面积372.50万亩,施肥量252.36万吨,缓释肥料施用面积91.96万亩,其他新型肥料(包括水溶性肥料、生物有机肥等)施用面积46.25万亩;绿肥种植面积43.90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26.28万亩;完成推广测土配方施肥573.1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94.61%。二是实施农药减量增效。据统计部门数据,全市2022年农药使用量2719.66吨,比去年减少10.87吨,减0.4%,连续6年实现减量。全年累计发生病虫害面积2114.90万亩次,累计防治面积2349.16万亩次,挽回损失483546.66吨,挽回粮食作物损失269162.01吨,粮食作物损失率3.10%,有效地控制了粮食作物病虫害的蔓延发生。全市累计完成粮食作物统防统治面积449.44万亩次,粮食作物统防统治覆盖率55.8%。完成绿色防控面积577.87万亩,绿色防控覆盖率52.8%。三是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2022年完成渔综合种养10万亩。实施澜沧、西盟渔业资源保护项目。 (二)推进农业面源污染过程控制。一是开展种植结构调整。2022年推广种植生态保育型和环境友好型作物468万亩(水稻85万亩、玉米315万亩、烤烟38.01万亩、大豆20.9万亩、油菜9.09万亩);调减蔬菜、花卉等大水大肥等作物种植。二是开展农村厕所革命。2022年,完成常住户100户以上自然村卫生公厕改建完成104座,完成任务的100.97%;完成农村卫生户厕改建25891座,完成任务数的100.74%。全市累计建成农村卫生户厕329188座,农村卫生户厕覆盖率69.69%。三是开展农村污水、垃圾治理。完成农村环境整治完成治理行政村总数266个。全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6.79%;全市91个非城关镇镇区,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不包括简易治理)54个,覆盖率为59.34%;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2个,覆盖率24.18%;全市12625个自然村有垃圾处理设施4713个,覆盖率37.33%。四是开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2022年受污染耕地措施实施面积完成147173亩,任务完成率100%。其中,安全利用类措施实施面积118019亩,即水稻10173亩,玉米45894亩,蔬菜173亩,其他61779亩;严格管控类措施实施面积29154亩,其中调整为非超标食用农产品面积12695亩,改种非食用面积1837亩,退耕还林还草还湿面积243亩,其他14379亩。 (三)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末端利用。一是开展农用膜残膜回收利用。开展废弃农膜回收利用,采取重复利用和加工再利用等方式,加大废旧农膜回收利用力度,减少农田残留污染。2022年,普洱市农膜覆膜面积81.18万亩,其中:棚膜1.97万亩,普通地膜79.21万亩;地膜使用量6304吨,地膜回收量5230.4吨,回收率82.97%。二是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加大示范和政策引导力度,大力开展秸秆还田和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严禁秸秆露天焚烧,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全市秸秆生产2022年度农作物秸秆利用量为1125896.49吨,综合利用率为90%,与上年持平。2022年度全市“五料化”利用量为1126918.46吨,其中肥料化利用496205.74吨,占比44.03%;饲料化利用545467.88吨,占比48.41%;燃料化利用52508.72吨,占比4.66%;基料化利用30473.99吨,占比2.70%;原料化利用2262.12吨,占比0.20%。三是抓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建设。2018年以来,在怒江、澜沧江、红河流域内全市共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597个,面积2411.20平方公里,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规模养殖场21家;有效减少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建立禁养区长效管理机制。2022年,农业部直联直报信息系统中普洱市完成规模化养殖场备案577户(大型规模养殖场138户),其中:生猪359户、牛148户、羊24户、禽类46户。确保了规模养殖场在直联直报系统中完成备案,做到了应备尽备,不留监管空白。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7.5%,高于省上工作目标8.5%;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99.5%,高于省上工作目标4.5%;大型规模养殖场设施装备配套率均达100%。规模养殖场与用肥主体签订协议302个,安装生产水表规模养殖场103户,建立养殖用水台账规模养殖场61户。 二、建立工作机制常态抓好农业农村污染治理 (一)建立调度机制。今年省、市均建立了2023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双月调度通报机制。调度的内容主要是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利用和保障措施等内容。 (二)加强组织领导。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加强组织领导。每年至少召开1 次(含)以上由州(市)、 县(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主持的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专题会议。 (三)建立投入保障。市级及辖区内县(区)财政全额拨付省级以上财政下达的资金。各县(区)相关部门或乡(镇)全额兑付省级以上财政下达的资金。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一是继续加强测土配方施肥、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质量提升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系统等工作。二是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施肥意识,加强基层技术人员的土肥技能,提高测土配方施肥与化肥减量化技术的知晓度和覆盖率。三是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大力推进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科学用药,在有效控制病虫灾害、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基础上,推动全市农药减量增效工作,鼓励农药经销商回收农药包装物。四是各职能部门做好督查指导工作。 (二)继续做好农膜使用回收工作。一是加快建立地膜残留污染综合治理机制,提高农膜再利用率和环保意识。二是进一步规范市场监管,从源头上做好地膜残留问题。积极开展服务,指导广大农民规范购买、使用0.01mm以上标准农膜,不再使用超薄地膜,提高残膜回收及利用率,减轻残膜对农田环境的污染。 (三)加强畜禽养殖管理。一是按照“以种带养、以养促种”的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理念,加强种养结合发展机制能力建设。以就地消纳、能量循环、综合利用为主线,大力推广适合我市实际的种养结合技术,着力构建集约化、标准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种养加协调发展模式。二是合理规划、科学选址。在规划上应考虑当地环境容量和自然净化能力,在布局中应禁止在饮用水源地、城市郊区、旅游景区、水库河流上游地区选址建设畜禽养殖场,在建设中应执行环保“三同时”要求,在治污过程中应达到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环保意识。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提高环保意识,大力推广高效节能的生产方式,有效开展污染治理,真正实现养殖废弃物治理“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促进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利用。 感谢您对普洱市农业农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附:政协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 普洱市农业农村局 2023 年7月10日 (此件公开发布) |
||||||||||||
附件【政协210号提案办理情况征询意见表.pdf】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