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目录

首页  >  正文
普洱:宁洱县下足“四种功夫”大力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内涵 全力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2024-08-21   作者: 点击数:  
 索引号:  1006/20240821-00001  公开目录:  部门工作动态  发布日期:  2024-08-21
 主题词:  民族事务  发布机构:  市民族宗教委  文  号: 

近年来,宁洱县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紧紧抓牢“民族团结誓词碑”这一载体,在发挥阵地作用、拓展宣传覆盖面、营造氛围、用好文艺载体四个方面下功夫,用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内涵凝聚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走出了一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宁洱道路。

在发挥阵地作用上下功夫,凸显中心效应

充分发挥民族团结园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作用,围绕“小石碑做大文章撬动大发展”的理念,按照“一碑一馆一基地一景区”建设思路,积极抓住中老铁路沿线开发有利机遇,规划建设民族团结进步产教融合园区。先后投入资金3600余万元,实施民族团结园和民族团结誓词碑纪念馆提升改造工程,集中展示了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的丰富内涵、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彰显了各族人民一心一德跟党走的光辉历史。自开馆以来,每年接待从全国各地到普洱民族团结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人数达10余万人(次),民族团结誓词碑这一集革命性、历史性、民族性为一体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阵地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民族团结园的中心效应不断凸显,成为边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重要展示窗口,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认同。

在拓展宣传面上下功夫,突出文化浸润

将学习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内涵纳入各级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社会教育培训中,把“弘扬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培训班的重要内容和必修课程,使“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观念深入人心,促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自觉认同和各民族间深度融合;不断创新宣传方式和载体,全方位开展民族团结誓词碑宣传教育工作,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宣传专栏等载体,深入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民族知识和民族法律法规和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不断提高各族干部群众的民族团结意识和共享发展理念;组建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志愿宣讲团队,把誓词碑签字代表后人培养成志愿讲解员,开展进学校、进景区、进窗口单位等“十进”宣讲活动,通过聆听誓词碑故事、重温民族团结誓词等方式,深入开展宣讲实践活动270余场次,受众2.4万余人次,让民族团结誓词碑精神内涵既可听可学,又可视可感可体验,厚植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根基。

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展示特色标识

围绕民族团结、民族团结誓词碑设计形成了宁洱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宣传标识,以中国传统艺术剪纸元素为基础,用寓意团结的“石榴纹样”勾画出双手托举的民族团结誓词碑,彰显着“盟誓之城”的文化内涵,在全县各小区、公园、广场、火车站等公共场所融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元素、民族特色文化标识和宁洱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宣传标识,通过撒民族工艺种子、传播民族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民族形象融入群众生活。

在用好文艺载体上下功夫,彰显宁洱魅力

宁洱县深入实施“枝繁干壮”工程、“文艺精品创作”工程,用好文艺载体讲好民族团结誓词碑的故事,创作了大型花灯歌舞剧《盟誓》、情景花灯歌舞《世纪之盟》、花灯小戏《观礼归来》、民族民间歌舞《情系普洱茶》、民族团结主题歌《燃烧的火炬》《民族团结真情谊》《小城里的大丰碑》等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精品,让各族群众在获得物质、精神“双丰收”的过程中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共同推进民族团结繁荣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根铸魂。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