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目录

首页  >  正文
普洱澜沧:边境县“澜沧街”团结发展的见证
2024-06-26   作者: 点击数:  
 索引号:  1006/20240626-00001  公开目录:  部门工作动态  发布日期:  2024-06-26
 主题词:  民族事务  发布机构:  市民族宗教委  文  号: 

澜沧江水滋养万物生灵,孕育各民族多彩的地域文化,生活在江域沿岸的各民族“同饮一江水、共唱一首歌”,始终坚定“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定不移守护好祖国的西南大门和每一寸国土。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因澜沧江而得名,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缅甸接壤,因地理交通枢纽区位和自然资源优势,集经济、文化为一体的交流集散地,成就了澜沧街的繁荣发展景象。

实施好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族人民思想观念转变

解放初期,路边摆着摊,却未见人来售卖,买、卖做生意对生活在边疆地区的各民族来说,既害怕又害羞,害怕被打骂,害羞汉话说不通,难沟通,没有多少人愿意从事经商,严重制约澜沧经济社会的发展 。

时隔70余年间,党的民族政策让各族人民同站在“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同一起跑线上,依托“赶街”贸易交流活动场所,把大山的“馈赠”变为经济收入,把家里的蔬菜、水果、粮食变为钱,把民间手艺人的精美工艺品转化为经济价值等等,“赶街”让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买、卖中,潜移默化将商品交易意识融入各民族发家致富的经商理念。

搭建“三交”平台,促进各民族发展

澜沧县聚焦民生福祉工作,统筹规划市政建设,搭建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交流平台——澜沧街。2019年,澜沧街从城区民族街搬迁县城西北部国道214线旁的南朗河畔,建筑风格巧妙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地方民族元素,是集旅游观光、文化展示、休闲度假、健身步道、宣教阵地、民俗经济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澜沧展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果的城市名片。

便利的交通,宽敞的街道,丰富的商贸,密集的人流,白天夜晚人潮涌动,那叫一个热闹。每逢七天一街的赶集日尤为热闹,来自全县20个乡镇的各族群众和周边临县的西盟、孟连、勐海等四面八方的各族群众都会带上特色农副产品或山野美味聚集在一起进行一次物产交流盛会,傣家的糯米、舂干巴、拌猪皮,拉祜人的辣椒、山草药,哈尼人的服饰等,琳琅满目的山货、商品尽在澜沧街“摆卖”,熙熙攘攘的吆喝声,吸引社会各界及各族群众广泛参与、互动交流,让商品交易意识融入各民族发展致富的脑海中,同时赶集日也从周日扩展至每周六的夜市,每周赶集人数约5万人,使澜沧街成为各民族广泛交流交往交融的有效平台,形成了常态化辐射影响周边县市的繁荣局面。目前,澜沧街有商户2700余户,每年的商品交易额约1.1亿元左右。2023年,澜沧街被列入了云南省第二批省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名单。

用“活”宣传平台,凝聚共同体意识

澜沧街同时也是各类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澜沧县充分运用澜沧街各族群众赶集,将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等政策法规知识,以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向过往各族群众宣传、讲解,提升各族群众对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和满意度;不断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拉动消费增长。

县民族工作队、三角歌协会、企业商演等,定期不定期编排感党恩,颂党恩的歌曲、小品和民族歌舞节目,亲情展演给各族群众观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展演中传承、在传承保护,不断构筑各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让各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切实反映澜沧县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心向北京、拥护核心的真实写照。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