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门目录

首页  >  正文
为何CPI与老百姓感受不一致呢
2014-04-03   作者:陈 点击数:  
 索引号:  1002-03_G/2017-1017053  公开目录:  价格和收费  发布日期:  2014-04-03
 主题词:  物价  发布机构:  市发展改革委  文  号: 
      今年以来,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一直在回落,但老百姓感到他们买的各种消费品特别是蔬菜的物价上升幅度并不小。统计调查部门解释说,CPI的计算是科学、正确的,老百姓的感觉也有道理。那么这种理论与现实的矛盾,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这里的关键是老百姓把CPI与日常消费的物价变动看成一回事了。其实不然,CPI是代表通胀的物价指数,反映的是消费物价水平;老百姓感受到的是日常消费的个别商品价格变动。从CPI的计算范围和老百姓的日常消费品比较来看,CPI的计算范围包括若干消费品,虽然与老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但不全是老百姓经常消费的。还有,CPI并没有包括老百姓日常所消费的所有商品和劳务。

首先,CPI是八大类消费品的加权平均数,各类消费品的加权比重也不同。这些消费品有些老百姓平时并不消费(如家电、娱乐等),但在计算CPI时也占一定比重,它的价格下降了,CPI也会下降,而老百姓感觉不到。有些消费品(食品、医疗等)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离不了,它们的价格上升,CPI也会上升,但由于它们只占一定加权比重,CPI没有完全反映出来,CPI的上升就小于老百姓的感觉。

这就是说,计算CPI包括的八大类消费品,老百姓并不是经常全消费,即使消费也不可能按照加权CPI的加权比重消费。这样,即使CPI统计计算是准确的,它与老百姓感受的通胀程度也不一致,更何况CPI计算结果并不一定绝对准确。

其次,CPI并没有包括我们消费的所有商品和劳务。而且我们所消费的商品和劳务的价格与统计机构所用的价格也不一致。比如医疗的专家或特约门诊价格,私立学校收费和国家规定之外的其他收费等,这种高价格和收费CPI中不可能包括在内,但老百姓确实要消费,必然产生CPI与感受不一致。

因此,老百姓与现实购物时感受到的物价上升与CPI不一致也是正常的,这好比人的身体体检单上反映各项指标正常,身体健康,但自己还是感觉身体有些不舒服。

当然,并不是说CPI稳定或下降了,就不重视老百姓对物价的感受了,因为毕竟CPI在远在天边,而物价即在身边。我们要正确处理好CPI与老百姓对通胀感觉不一致问题,不要出现CPI反映的通胀是下降了,但我们身边的物价却上升了不少,老百姓从而不相信政府发布的CPI数据。更重要的是无论CPI数据如何变动,仍然要把物价稳定放在重要地位。只有稳定物价,老百姓才有和谐和幸福生活,社会也才能稳定。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