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产供销一体化的经管模式 | ||||||||||||
|
||||||||||||
——生猪产业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普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李国龙 2013年12月5日 猪肉是人们日常消费肉食品的主要品种之一,占肉食品消费总量的60%以上,猪肉价格的波动反映了市场肉食品供应的安全问题,始终牵动着政府和老百姓的心。普洱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畜牧产业的发展,不断加大对畜牧产业的投入,“十二五”期间畜牧产业纳入全市“五大支柱、六个骨干特色产业”之一培植提升,普洱市畜牧产业呈现出肉类总产量逐年增长、市场供给基本自给、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畜牧业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态势,生猪产业得到了持续健康的发展。 为让全市各级各部门了解和掌握当前生猪生产发展状况和市场价格动态,市发改委和市畜牧兽医局于2013年10月下旬就当前生猪生产经营和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生猪生产发展现状 2012年末,全市存栏生猪250万头,其中,能繁母猪达到32.29万头;出栏生猪198.4万头,猪肉产量达到14.07万吨,全市人均占有猪肉54.94公斤;全市存栏生猪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479个,规模养殖场(小区)年出栏生猪37.45万头,占总出栏数的18%;屠宰生猪58.01万头(不包括农村未经检疫宰杀自食部分),平均日屠宰0.1589万头;肥猪调出17.63万头,调入2.23万头,调出数大于调入数15.4万头;仔猪调出12.55万头,调入7.96万头,调出数大于调入数4.59万头。 截至2013年9月30日,全市存栏生猪250.16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12.08万头,增长5.07%,其中,能繁母猪达到32.38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1.63万头,增长5.3%;出栏生猪178.12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25.88万头,增长17%;猪肉产量达到12.61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2.25万吨,增长21.73%;全市存栏生猪2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小区)达到48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6个,增长1.88%;屠宰生猪43.145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0.7506万头,增长1.8%,平均日屠宰0.157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0.154万头,增长1.9%;肥猪调出17.65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3.95万头,增长28.9%;调入2.2万头,已上年持平;仔猪调出10.63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2.65万头,增长33.2%;调入5.68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1.91万头,降低50.5%,调出数大于调入数4.95万头。 以上数据显示,我市生猪和仔猪调出量大于调入量,市场供应有保障,价格趋于基本平稳。 二、国家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落实情况 (一)畜牧业保险工作开展情况 普洱市2007-2012年累计保险能繁母猪1391864头, 累计缴纳保费8351.184万元,其中,财政补助资金6680.9472万元,养殖户缴纳1670.2368万元。 能繁母猪累计死亡出险报案63555头,占累计保险总数的3.39%,累计理赔58872头,占累计死亡出险报案数的92.63%,累计赔付金额4446万元,还有部分死亡报案数正在理赔中; (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落实情况 国家2007年以来实施了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累计补贴能繁母猪134.1066头次,投入财政资金12388.1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7432.908万元、省财政资金3716.454万元、市财政资金619.409万元、县(区)财政资金619.409万元。2013年上报2014年计划数33.1281万头。 (三)其它投入生猪产业情况 一是国家2007年以来实施了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项目政策,我市累计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81个,共投入财政资金4160万元。 二是在景谷、景东、思茅实施了由中央财政支持的现代农业生猪生产项目,投入资金1000万元。 三是在宁洱县、景谷县、澜沧县实施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及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省、市共投入资金712万元,其中,宁洱县、澜沧县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建设362万元、景谷县万头生猪规模养殖场350万元。 三、生猪生产经营和价格运行简析 (一)生猪成本收益情况 近年来,由于饲料主要原料玉米、豆粕的价格一路攀升,饲料价格连年上涨,目前市场的育肥猪前期料为4.2元∕公斤,中期料为4.1元∕公斤,后期料为4元∕公斤,饲养一头100公斤的肥猪需要饲料成本1200元、仔猪成本300元,当肥猪价格在15元∕公斤时,每头收入1500元,除掉饲料、仔猪成本外,在不计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收支基本平衡。 (二)生猪市场价格运行情况 2013年一季度全市肥猪平均价是14.87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跌3.65元∕公斤;二季度13.41/公斤,比去年同期下跌元0.49∕公斤;三季度15.35元∕公斤,比去年同期下跌元0.2∕公斤。11月5日,思茅区标准肥猪、精肉和仔猪价格分别为16.5元/公斤、32元/公斤和30元/公斤左右。从猪粮比价来看,由于夏粮上市和养殖成本降低,拉动猪粮比价和养殖利润继续回升,猪粮比价为7.23:1,进入绿色区域(属于价格正常)。出栏、存栏数量的双增长,大大增强了养殖户信心。根据两年来的猪价变动情况看,总体波动不大,猪价在16-18元∕公斤为较合理的价位,即养殖户有一定的利润,消费者也能承受。 四、生猪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标准化和规模化程度不高。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和良种覆盖率还不高,如一次性能够出栏200~250头的三元杂交猪的养殖场较少,当生猪产量较大增加时,外销路子较窄,所有养殖场的散养农户都在本地销售,从而拉低了猪价,如2009年的低猪价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二是活体猪动态储备和猪肉静态储备机制不健全。建立和完善活体生猪动态储备和猪肉静态储备体系,是政府调控市场供应,平抑猪肉价格的有力手段之一。前两年,思茅区曾经尝试过生猪活体动态储备,起得初步效果,但由于制度不健全、监管不力等原因,现在基本流于形式。 三是没有一家“产供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到目前为止在我市范围内没有一家从养殖(生猪)→储备(活体猪)→加工(白条猪)→销售(猪肉)为一体化的龙头企业,也没有规模以上的大牲畜交易市场。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影响了生猪和猪肉价格正常走向,有时出现价格背离,挫伤养殖户积极性,会出现养殖户“跳水”影响供给的局面。 四是没有品牌猪肉。由于我市没有规模的储备和加工企业,猪肉还处于自产自销,不利于调控其供求关系和价格,影响猪肉价格不稳定。而我国养猪发达地区已经进入到猪肉的品牌竞争,猪肉已经通过注册商标和认证,并进入各地各大超市销售,如我省玉溪市红塔区百信集团。 五、生猪产业发展方向及措施建议 针对存在的问题,各级政府应着力解决猪肉价格波动给经济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一)深入推进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建设。建议标准化养殖场的建设配合其它农业项目来做,这样企业能够整合资金把养殖规模做强做大。目前,良种补贴主要是靠省级资金补贴,建议市、县级财政对良种补贴进行资金配套。 (二)完善养殖补贴政策。完善生猪养殖的补贴政策,设立养殖补贴基金,生猪养殖处于“过剩期”和生猪销售“疲软期”,各级政府可利用养殖基金对养殖大户进行补贴,这样可以起到既扶持生产和又低价保护双保障机制,保障养殖户养有所依,养有所保,养有所值,促进生猪生产可持续性和市场供应良性循环,避免出现因供应萧条,最终影响到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现象的发生。 (三)建立生猪活体储备制度。通过在我市建立生猪活体储备制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科技进步,能大大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积极应对思茅城区肉类市场因突发事件引发的市场异常波动。 (四)培养“产供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培育“产供销”一体化龙头企业,带动千家万户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行集约化生产经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进而稳定肉价。对能够达到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企业施行一定的奖励,鼓励这些企业往品牌方向发展。 (五)加强宣传引导。政府职能部门有责任向养殖户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供求信息。应在打破生猪养殖周期上顺势而为,建立统一市场信息网络,从宏观上预测市场养殖和需求信息,及时向养殖大户们提供准确的决策信号,消除大家一窝蜂式盲目养殖的现象,避免猪肉价格出现大起大落,确保养殖产业与社会需求的大体平衡。 六、后势研判 近几年来,生猪养殖户始终处于“猪周期”的轮回之中,难以摆脱“一年赚、一年平、一年亏”的周期。生猪价格涨跌要受很多价格因素的影响,包括饲料的价格、仔猪的供应、劳动力成本、市场需求以及病疫情等因素。根据以往“猪周期”,并结合我市的生猪存栏情况,今年年底至元旦、春节“双节”的期间,随着夏粮充裕上市和生猪存栏增加,我市的活猪价格可能有小幅波动,预计幅度在1元/公斤左右,猪价的小幅波动,不会影响饲养生猪的积极性,能够保障正常供应,只要不发生猪病疫情,猪价将保持基本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