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普洱咖啡、普洱橡胶、普洱康体养生4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案 政策解读 | ||||||||||||
|
||||||||||||
近日,普洱市教育体育局印发《普洱茶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案》、《普洱咖啡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案》、《普洱橡胶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案》、《普洱康体养生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方案》(以下简称“4个建设方案”)。为便于更好地理解相关内容,切实推进4个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现解读如下: 一、出台背景 2022年12月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意见》,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今年5月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对开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作出部署要求,支持企业和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牵头,组建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共同参与的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汇聚产教资源,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产教融合、产学合作,持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全面整合职业教育资源、搭建交流平台,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有效服务地方产业发展,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建设产教融合共同体的部署要求,加快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充分调研、认真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起草了“4个建设方案”。 二、主要内容 “4个建设方案”分别围绕普洱茶、普洱咖啡、普洱橡胶、普洱康体养生行业提出了建设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保障措施等。具体内容为: (一)普洱茶产教融合共同体。一是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由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牵头建立理事会,建立规范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等。二是构建产教供需对接机制。多种形式开展普洱茶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情况等方面的调研,促进产教供需高效对接。三是联合开展人才培养。共同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实行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加大实习和就业岗位供给,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四是协同开展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共同体高校、职业学校在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中试车间”作用。五是有组织开发教学资源。组建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发挥共同体学校专业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共同体企业资源优势共建教学实践基地。六是强化支持保障力度。争取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支持,发挥企业技术优势和平台优势,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 (二)普洱咖啡产教融合共同体。一是共建人才培养与供需对接平台。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办学模式,签订“校校、校行(企)”合作办学协议,积极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二是共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完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虚拟仿真一体化的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三是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示范基地。打造普洱市咖啡“双师型”教师培训示范基地,共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平台,整合、共享“校行企”培训资源、培训资质、培训需求。四是共建技术服务与科研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科教融合的资源共享机制,共建教研、科研项目,共享科研、创新成果,协同创新发展。 (三)普洱橡胶产教融合共同体。一是建立健全实体化运行机制。制定共同体章程以及相关规章制度,以明晰责权分配,保障各方权益。二是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入推进校企协同育人,共商普洱橡胶产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三是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建立共同体校企师资互兼互聘交流机制,实现共同体之间人员互派挂职交流,共建共享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搭建应用技术研发平台。校企联合组建高水平教科研队伍,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实践能力项目,发挥学校专业课程优势和企业的技术优势,研制优质教学设备并推广应用。五是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招工向共同体内学校倾斜,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 (四)普洱康体养生产教融合共同体。一是共建人才培养与供需对接平台。探索多种形式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办学模式,签订“校校、校行(企)”合作办学协议,积极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面向行业企业员工开展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二是共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完善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康体养生人才类型、层次、结构要求,建设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虚拟仿真一体化的开放型产教融合实践基地。三是共建“双师型”教师培训示范基地。打造普洱市康体养生“双师型”教师培训示范基地,共建行业企业职工培训平台,实行校企师资互兼互聘,共建共享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四是共建技术服务与科研创新平台。建立健全科教融合的资源共享机制,共建教研、科研项目,共享科研、创新成果,协同创新发展。 三、主要特点 “4个建设方案”突出产教融合,围绕茶叶、咖啡、橡胶、康体养生行业,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产业聚合、企业牵引、学校主体作用,形成合力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强化要素聚合,依托高校、职业学校和企业牵头,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人才、智力、技术、资本、管理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深化校企合作,通过“共同体”将学校与企业紧密联系起来,共同推进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习培训基地、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一体化智能化等建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