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机构

首页  >  正文
【转发】一文了解2023上半年电信类诈骗统计
2023-09-14   作者:市金融办 点击数:  
 索引号:  1055-/2023-0914002  公开目录:  部门文件  发布日期:  2023-09-14
 主题词:   发布机构:  市金融办  文  号: 

转发一文了解2023上半年电信类诈骗统计

 

当下,电信诈骗、非法集资、网络诈骗案件层出不穷,新骗局新套路,甚至新技术,也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而不断更新换代,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发案多、涉及案面广,对人民群众生活造成了很大困扰。近日,三六零公司联合光明网网络安全频道,发布了《2023年上半年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本文将整理其中与电信网络诈骗关系紧密的部分,以便让大家对今年上半年的防骗形势有所了解。

 

01案件类型方面

 

以360公司的统计来看,2023 年上半年度的诈骗类型中,数量占比前五名分别为:交友类 41.3%,虚假兼职类23.4%、身份冒充类14.9%、金融理财类7.8%、网游交易类4.8%。可见,交友类诈骗已经成为当前高危诈骗类型。

报告中也指出,上半年中多类诈骗中的引流方式均也发生了改变。有从线上引流转向线下引流的趋势,如,利用邮寄印有二维码的免费小商品,引诱用户扫描其上二维码后进群、下载非法app或打开某些非法链接等等。在身份冒充类诈骗中,冒充机构类诈骗出现大量通过快递邮寄假冒文件,以清退方案、退款退费等幌子实施骗局。

 

02新“诈骗剧本”成热门

 

新剧本一:收到莫名快递

 

报告中现实,今年以快递小礼品来诱导用户进行刷单、投资等诈骗类型有所增多。在这类骗局中,受骗者往往会突然收到一份自己并未下单的快递,在猜测可能是商家给予的福利奖品时,便按照要求加入了指定的群或者点击进入不法分子设置的诈骗网站。这种操作,实际上是不法分子在反诈力度不断增强的环境下,把引流手段从线上转向线下的方式。进入指定群后,不法分子就会以参与活动送礼品、进行转发介绍返现等等诱惑手段,引导受害者参与刷单或投资。前期给予佣金甜头,当受害者不断加大投入后,对方就会以各种理由要求继续加大投入,但却始终无法提现。

在此提醒大家注意,如收到陌生快递,切记勿贪图小便宜而扫码加群或点击陌生链接,更不要安装来路不明的APP。

 

新剧本二:群内围攻式诱骗

 

这类诈骗的特点是,在一个二、三十人的群里,只有受骗者一个对象,而其他人都是不法分子的“自己人”,一起烘托整个群里的氛围,不断加深目标者的错误认识。往往受害者在群里观察几日后,发现群里大家都发赚钱截图,全都每天在赚钱,因而被诱导安装了非法的APP应用,进而进行充值转账投资,但到了想体现时却无法操作,这才发觉受骗。

在此提醒大家,此类骗局常常是先增大受害人的关注度和信任度,以持续不断的信息轰炸来诱惑受害人,当受害人开始投钱后,开始小甜头诱导增加投入,最后拒绝提现操作,这个行骗群也会立即解散,所有与联系人烟消云散。

 

新剧本三:各种教育费课时费退还

 

之前我们曾经发布过“教育费用清退”等类型的案件。报告现实,此类诈骗在今年有所增加。不法分子冒充教培机构,通过短信告知用户之前买的课程可以 申请获取返现或退费,有些不法分子甚至会伪造“红头文件”,以快递的形式发给行骗目标。当受害者按照“退费”步骤联系了“工作人员”后,一般对方都会表示办理清退需要通过指定的平台先缴纳某些手续费用才能退费,而在用户按照要求又多次缴费后仍无法提现。除此之外,不法分子也可能以该教培机构的退款服务由第三方机构承接为由,将用户引导至虚假的投资理财平台,给用户安排退款计划,以在该投资平台充值后的返利当作课程退款,待用户上钩充钱后,限制提现操作。

在此提醒大家注意,当接收到培训机构称“退款”的短信时,切记要提高警惕,特别是提及需要在第三方平台进行投资返款的,更可能是新的骗局。

 

新剧本四:冒充快递损坏赔偿

 

这类骗局中,受骗人收到快递电话,称快递损坏,要对其进行赔偿。随后,对方假冒客服人员以协议用户退款为由,引导用户点击入非法链接,或者安装某些屏幕共享的App,并一步步引导受骗人进行操作。随后,对方即会声称已经将赔偿款退还到受骗人的账户中。当然,受骗人是不会收到任何款项的。这时,对方“技术人员”宣称用户被误打开了支付通道,不但导致了退款失败,若不关闭还会影响用户的征信,接下来就是以手续费、押金等理由要求受骗人进行转账操作。或则要求用户开启屏幕共享,盗取用户的金融信息,以此来达到盗刷盗转资金的非法目的。

在此提醒大家,一定不要随便点击陌生链接,更不能随便打开共享屏幕。这类操作极有可能将自己的银行账号、支付密码等泄露给不法分子,一旦泄露,必然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03 防范电信诈骗“三不一多”

互联网全球化日益发展使得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日益突出,保护好个人信息是保障财产权重要基础。谨防诈骗,从小事做起,牢记“三不一多”:

未知链接不点击

陌生来电不轻信

个人信息不透露

转账汇款多核实

 

04 识别电信诈骗小技巧

1.凡是电话、网上贷款要先转账、付款的,一律是诈骗。

2.凡是征婚、网络(QQ,微信)交友对象要求网上投资、赌博(买彩票)的,一律是诈骗。

3.凡是网上兼职刷单、做任务赚钱的,一律是诈骗。

4.凡是网上裸聊后涉及隐私敲诈的,一律是诈骗。

5.凡是“淘宝客服”“京东客服““航空公司客服”等电话或短信告知您订单异常的,一律是诈骗。

6.凡是声称网购商品、快递丢失可多倍赔偿的,一律是诈骗。

7.凡是“公检法”部门在电话中要求您配合调查并汇款到“安全账户”的,一律是诈骗。

8.凡是领导、亲属通过QQ、微信、短信要求您汇款或付款的,未经您电话核实的,一律不要轻信。

9.凡是非正规银行发售的高息(超10%)的理财产品,网络推销、手机下载APP购买的理财产品,一律是诈骗。

10.凡是陌生人电话或短信告知您中奖、退税等,一律是诈骗。

11.凡是陌生电话要求您猜测对方身份的,一律是诈骗。

12.凡是陌生人需要您提供短信验证码的,一律是诈骗。

 

总结

当下,网络化渗透到每个人的生活中,而支付、娱乐、社交等生活场景也同时潜伏了各类电信网络诈骗的危险。广大群众必须随着生活中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同步提高防范诈骗的意识,对于陌生信息、电话、链接、APP保持足够的警惕性,避免上当受骗。

(统计数据和信息来源:360公司《2023年上半年度中国手机安全状况报告》)

(来源:宁夏处非办)

 

转发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zs3rFGVahkyFlp2ecv1jQ

  
下载Word 下载PDF 关闭窗口